珠三角28%土地重金属超标 汞超标最多-行业资讯-广东省电镀行业协会
您的位置:首页 > 协会动态 > 行业资讯
珠三角28%土地重金属超标 汞超标最多
发布日期:2013-09-03 关注:1608

珠三角28%土地重金属超标 汞超标最多

来源:南方日报

  “珠三角28%土壤重金属超标,重金属元素异常主要分布于广州-佛山及其周边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佛山南海、新会、白云区比较重。”7月10日,在广东考察的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调研组举行专题会议,两个与土壤污染治理相关的调研报告首度披露了广东珠三角的土壤污染现状。调研显示,珠三角区内28%的土地重金属超标,汞的超标最多,其次是镉与砷。问题较重的新会超标大概超过50%。

  而在6月18日省政协召开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专题座谈会上,政府有关部门披露珠三角多地蔬菜重金属超标率达10%-20%,其中江门台山、新会等地不幸“中枪”,新会灌溉水汞超标达47.7%。

  新会灌溉水不行,土壤也不行?农业部门出来辟谣,称灌溉水“汞超标”是4年前旧数据;土壤重金属含量也不超标,江门市农业环境监测站2012年对新会区6个镇11个点的土壤检测数据显示,新会农用地土壤暂未发现重金属超标;而今年“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工作正在进行,还未有结果。

  新会灌溉水去年底抽检未超标

  对于“新会灌溉水汞超标达47.7%”的说法,江门市农业局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作出回应称,该数据来源于4年前,且抽样点限制在极小范围,不同于市农检中心的抽样范围,不能如实反映新会区现在的灌溉水质,而农检中心于去年底的最新一次抽检显示土地重金属含量并未超标。

  据悉,重金属检测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土壤,二是土壤上种植的农作物。据介绍,江门市农检中心每年会对土地和种植物进行两次的重金属检测,这项工作开始于2006年,每次检测抽样50个地点。2012年初市农业局成立农业环境监测站,强化江门土壤及水质监测工作,今年尚未对全市的农作物及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进行检测;而最近的一次检测则在去年底,检测结果显示并无重金属超标异样。本年度的重金属检测工作也即将按市农检中心的全年工作计划启动。

  暂未发现农用地土壤重金属超标

  媒体报道“珠三角土壤28%重金属超标”并指新会超标超过50%,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新会区高度重视,要求有关部门展开调查。经了解,根据江门市农业环境监测站2012年对新会区6个镇11个点的土壤检测数据显示,新会农用地土壤暂未发现重金属超标。

  根据江门市农业环境监测站对江门市新会区崖门、双水古井、三江、司前、大泽等6个镇11个点的水稻和蔬菜农田进行检测的结果显示,铅、镉、汞的含量,最高值分别是73mg/kg、0.27mg/kg、0.11mg/kg,而合格标准则分别是铅<300mg/kg、镉<0.3mg/kg、汞<0.5mg/kg。也就是说,检测结果大于或者等于300mg/kg、0.3mg/kg、0.5mg/kg,才是重金属超标。根据这些数据显示,新会农用地土壤暂未发现重金属超标。

  新会是农业大区,目前有耕地面积近44万亩。根据省、市部署,今年5月开始,新会已经开始启动“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工作,这是较为系统、全面的普查工作,监测点布设要求覆盖所有乡镇,不留死角,一个乡镇有3个以上监测点位,尽量照顾不同作物类型。目前新会农业部门完成了90个土壤样本采样,将送到省农业部门化验,结果还未知道。而“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工作正在继续进行中,也是未有结果。

  据悉,新会区农业局将积极配合上级加强土壤监测,及时向社会公布数据。同时加强与环保部门联动,发现有农业污染问题将及时依法依规跟踪处理。此外,新会还全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农业污染治理,走进死胡同?

  公开资料显示,2008年,江门市便全面开展了涵盖农业污染源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2009年,第一次农业产地环境监测结果则显示,全市12个农业产地环境监测点中,9个全部合格,3个“有问题”,问题都出在“轻微土壤重金属超标”上。

  据介绍,磷肥、复合肥等化肥中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有机肥中锌、铜等重金属含量较高,过量施肥会造成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积累。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菜农认为,他们都清楚化肥用多了对土壤有污染,对粮食水果蔬菜品质有影响,但是不用化肥产量又上不去。

  “农业部门能够提供技术指导,农户才是关键,但部分农民农田保护意识淡薄,治理工作知易行难。”江门市农业局种植业科科长文锡富介绍说,“在江门水稻一般种二造,玉米也就三四造,但有部分农民为了追求高产,要多种好几造,土地得不到休养,地力能不差吗?地力不行,哪能不施肥?”文锡富说,当地一些土地已连续十几年种玉米、水稻等同一种作物,吸收养分单一,加上盲目施肥普遍,土壤养分失衡加剧,耕层越来越浅板结严重。而一家一户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加上使用权变更频繁,使得农民保护耕地积极性不足,“种几年后就不是自己的地了,谁还愿意投入保护?”

  为了稳产、高产,就必须使用大量农膜、农药、化肥,而这又势必对土壤、水体造成污染,污染之后又需要进一步加大化肥、农药的用量,在更大程度上造成污染,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样一条死胡同,有何良方可以破解?记者调查还发现,江门市正通过积极推进生态农业、优质农产品建设来进行改进,但受质制于资金、人力投入不足、农户意识淡薄等因素,农业污染治理知易而行难。

  文锡富表示,控制、治理农业污染,江门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大力推广科学施肥,农技部门根椐不同地情、不同作物,配置肥料让农民施用,促进农作物的稳产、高产,减轻污染;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推广养殖场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促进粪便还田。

  成功样本:新马单的生态种养

  实际上,江门市目前生态农业的一个典型样本,正是来自新会区三江镇的新马单村。

  新马单村面积有一万亩,其中40%是耕地,其余是鱼塘和山地。受地理条件限制,这里的村民基本沿袭原始的人畜耕种方式。2008年,村里与广东天地食品集团合作,它是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旗下“壹号土猪”,年销售肉猪10多万头。

  2008年11月,致力于生态种养和生态旅游的现代农业公司江门市新马单农业资源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公司从2009年开始,在岛内租用3000多亩土地,投入约3500万元资金,用于土地改良、水电建设、鱼塘改良、猪舍建设等多个项目。

  “耕地种植牧草,牧草喂养土猪,猪粪是蚯蚓的养料,蚯蚓粪是蔬菜瓜果的好肥料,而蚯蚓又是土鸡和鱼的饲料。”该公司在新马单村优化农林牧副渔布局,发展循环生态农业,不仅保护了环境,还为岛内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所有全职参与公司种养生产的村民,年均收入超两万元,使一个贫困村成功脱贫。(记者 杨兴乐 通讯员 肖浩)

分享到:
上一条:环保部细化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内容严格公开时限 下一条:东莞两家电镀厂被列入环保严管企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