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前进的环保产业遭遇成长烦恼
来源:南方日报
“这是我们最新完成的复杂有机废气处理一体化设备,对于电子、家具等行业产生的有机废气,净化率可以达到95%以上。”站在巨大的仪器前,东莞市华联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鑫非常自豪,从2007年开始研发相关的技术,到产品的问世,漫长的时间让他形成了企业要做“品牌”、做“百年老店”的信心。
作为制造业名城,东莞存在不少印染、化工、电镀、造纸高污染行业,随着东莞加大环保力度,企业需要对工业污水、废气等进行处理,环保事业从而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东莞每年也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环境的综合整治,这些都会为环保企业带来大量的订单,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在新兴产业的巨大商机面前,东莞环保产业缺乏自有技术、制造业相对落后,在发展之路上,企业“进”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退”则要靠价格战等手段继续无序竞争,企业应当何去何从?
发展势头迅猛但存隐忧
2004年到2011年,东莞市环境服务业收入达到11.04亿元,7年增长了近7倍;资源循环利用产品销售总值则从115亿元增加到411亿元。但东莞的环保产品制造业基本还是处于以模仿和引进环保产品制造为主的初级阶段。
过去的十年间,东莞环保产业发展进入了一条快车道。
根据东莞市环保产业促进中心提供的数据,东莞的环保产品目前涵盖了环境服务业、环保产品、环境友好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制造业等多个领域,其中环境服务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制造业发展较快。据统计,2004年东莞市环境服务业收入总额仅为1.65亿元,到2011年收入总额迅速增加到11.04亿元,7年内增长了近7倍;资源循环利用产品销售总值则从2004年的115亿元增加到411亿元。
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规划,到2015年底,东莞要培育出年产值超亿元环保企业15—20家,实现全市环保产值75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1.9%。
不过,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东莞的环保产业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可以说,目前东莞的环保产品制造业基本上处于以模仿和引进环保产品制造为主的初级阶段。”东莞市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市场管理科科长何明介绍说,大部分小而分散的环保产品制造业企业技术装备相对落后,专业化水平较低,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缺乏特色,市场竞争力弱,企业实力差、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此外,由于市场竞争并不充分,一些拥有核心技术优势的企业并未得到良好的发展机会,而一些掌握了一定资源的企业则发展壮大,并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拥有技术的民营企业。
圣源环保董事长熊冠华说,环保产业的许多大订单来自政府公共工程,由于民营企业整体实力一般,在环保产业市场上无法与一些国企和大企业竞争,使得民营企业只得接一些小订单,成长空间难获得突破。
“外脑”占据东莞环保市场
在东莞市环保公众网上公布的《环保工程专业承包单位及从业人员信息采集公示表》中,在东莞具有环保工程专业承包资质的22家企业,只有两家“莞产”。而东莞燃煤电厂的除硫脱尘、降氮脱硝、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技术装备等关键技术基本依赖引进。
在东莞市环保公众网上公布的《环保工程专业承包单位及从业人员信息采集公示表》中,在东莞具有环保工程专业承包资质的22家企业,只有东莞市华联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东莞市红树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两家“莞产”,其余20家来自广州、武汉、广西、江西、浙江全国各省市。
“目前,东莞燃煤电厂的脱硫除尘、降氮脱硝、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技术装备等关键技术基本依赖引进。”东莞环保产业对“外脑”的依赖程度,让东莞治污的资金流倾泻到更多拥有治污技术的地方,留在东莞的只有冰山一角。
以环保资质机构为例,到去年底,东莞共有26家企业取得了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仅东莞市环境保护技术服务中心一家单位取得了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相对于庞大的项目需求,不少环评报告都由广州、深圳等地企业承担了。
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本地多数的环保企业竞争也停留在低端,部分甚至不具备法定资质的企业进入市场,不正当竞争现象比较普遍。
政府在鼓励企业获取资质和建立平台。产业促进中心负责人说,在环保工程这一块,企业的所得一般占项目投入的3%—5%,在7月份,中心还下发了通知,鼓励有关企业积极申报资质。
“环保人才很缺。”为了引进环保专业人才,提高东莞环保企业的技术能力,何明说,东莞要逐步提高环保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以及其在领域从业人员的比例,尤其是资源循环利用、环境服务等领域的高级技术人才,形成多层次的人才队伍。
“公司每年的研发经费大约占公司年产值的15%。”华联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鑫说,这一比例在业内算是比较高的,而研发人员的工资也比一般企业要高。在面对一些企业的低端“价格战”时,刘鑫也只能表示无奈。
尽管这样,从无到有研发新技术以及研发人才的引进依然让刘鑫头疼。为了让研发人员有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留住人才,他在去年将企业总部搬迁到松山湖,塘厦则成为了企业的生产基地。
“配角”何时才能成为“主角”?
因为环保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多是间接性的,企业在选择环保产品时常常缺乏主动性;而在大型项目触动环保红线时,环保往往会“被让步”。这种游离在经济增长和良好环境中的尴尬地位,让不少企业家心怀忐忑。
除了技术,资金也是众多环保企业眼中的拦路虎。
尽管东莞市经济实力强大,拥有充足的民间资金,但由于缺乏成熟的市场规范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中小型环保企业引入外部资本十分有限。
何明说,单靠政府直接投资,无法满足环保产业发展的资金需要。另外,东莞市环保产业发展的具体扶持、优惠政策相对偏弱,影响了指导性政策的贯彻落实,制约了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环保企业融资,比一般的高新技术企业更难。”一家环保公司负责人叹道。作为环保产品,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有时候是很少的,“黑烟少了,有什么用”。与一些电子企业相比,环保产品不少是无形的影响,缺少实实在在的产物,更难获得融资渠道。
2011年,东莞共投入环境技术研发经费57292万元,其中2020万元来自政府、41820企业自筹、3451万元来自金融贷款。从这一数据看来,环保领域获得贷款是少之又少。
针对这一问题,东莞市在2011年制定的环保产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为了拓宽中小型环保企业投融资渠道,东莞设立环保产业发展基金,用于中小型环保产业企业的贴息贷款和金融支持;同时设立东莞市环保产业信用担保中心,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为具有市场潜力的中小型环保企业提供担保,改善中小型环保企业的银行融资条件。此外还将选择条件较好的科技型环保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控股、参股、上市融资等方式,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不过,相对于企业迫切的需求来说,金融产品的创新,还迟迟赶不上发展的步伐。
“当然,资本是逐利的,这也情有可原。”一企业负责人希望,政府能出台一些政策,对融资等有更大力度的扶持。部分企业也呼吁,东莞的科技专项资金已经两年没有环保企业的份了,能否再重视一些?
遭遇融资难、推广难,这与环保产品往往担任“配角”有关,这也是环保企业遇到的困惑之一。因为环保投入和产出的间接性,企业在选择环保产品时,常常是在政府环保政策的压力之下实施的,缺乏主动性;而在大型项目触动环保红线时,政府为了追求GDP,环保往往会做出让步。这种游离在经济增长和良好环境中的尴尬地位,也让不少企业家心怀忐忑。